赌王叶汉的公式赌法233小刀锯大树

俄军整大活儿!导弹端掉乌军集结地,干掉100架远程无人机

在俄乌战争中,无人机的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可以说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无人机投入最多的一场战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战场上并不常见大量高端、真正意义上的察打一体或军用无人机。双方主要依赖的是技术性能普通的机型,很多关键部件和整机的研制、生产仍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

两军通过大量采购商用无人机并对其改装,加上一些本土“自主研制”的尝试,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用途广泛的无人机序列。战场上最常见的场景,是小型无人机在几十公里内对装甲车辆和步兵编队进行袭扰或定向打击;这些小型机灵活、成本低,但对战局能造成实际影响。

除了近距离的小型攻击无人机外,双方也会向对方纵深发射远程无人机,目标通常是军事设施、军工企业、炼油厂等战略或后勤目标。俄军广泛使用的是仿自伊朗型号的“天竺葵”系列远程无人机;乌军则经常使用外形类似土耳其TB-2的AN-196 Lyutyi(“凶猛”)型无人机。

展开剩余78%

Lyutyi这类远程无人机通常装载50到75公斤的战斗部,航程可以超过1000公里(如果装载75公斤弹头,航程则约在800公里左右)。它们能按照预先编好的路线飞行,精确袭击预定目标。为了提高突防和生存概率,乌军常配合发射一波短程无人机用来吸引或转移防空火力,并会在机体上粘贴金属箔条以干扰、欺骗雷达探测。

Lyutyi在2023年5月首次投入实战,并在当年夏末进入批量生产;到2024年,这种机型已成为乌军袭击俄境内目标的主力之一,每架生产成本大约在20万美元左右。为了尽可能把打击点延伸到俄本土,乌军常把发射地点选在苏梅州和切尔尼戈夫州等靠近边境但又相对远离一线战场的地区,其中切尔尼戈夫州因距离主战区更远,成了乌军较愿意使用的活动区域。

负责掌握和发射这些远程无人机的,主要是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所属的无人机作战队。他们通常把不同类型的无人机装载在卡车上,运到距国境几十公里的临时发射点,完成发射后迅速转移。这种以机动性为核心的作战方式,大幅提高了无人机部队的生存能力,但也带来暴露和后撤中被发现的风险——比如泥泞道路可能让车队“湿鞋”,被侦察到的概率随之上升。

最近一次典型事件发生在距边界约56公里的切尔尼戈夫州拉维村西南一带。俄军侦察无人机拍到这里有大量卡车在一处平整地带集结,现场距离旁边的P?12公路只有三公里多。卡车在此集结后会按组分头出发去执行任务;从画面和后续情报判断,这个临时基地可能已运作一段时间,因此成为俄军重点关注对象。

俄方称在对该集结点监视并等待其再次聚集时,动用了“伊斯坎德尔”导弹实施远程打击。俄军通报称,导弹摧毁或损毁了约20辆卡车,近百架尚未发射的无人机随车被毁,约60名包括无人机操作手在内的人员在袭击中遇难。由于有部分车辆在导弹来袭时已启动离开,俄军随后又用侦察无人机配合天竺葵?2对移动车队进行了追击,额外击毁了5辆卡车。

值得一提的是,天竺葵?2通常用于攻击固定目标,这次用来袭击移动车队显示出战术上的灵活运用。总体来看,这一波远程打击对俄军而言是一场相对成功的行动。更重要的教训在于:对付远程无人机,最有效的办法往往是在其起飞前就在地面上将其连同操作手一并摧毁——一旦上百架无人机全部放飞,即使只有少数命中目标,也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即便全部被拦截,防空体系也会消耗大量资源。

不过也要强调,像这类被侦察到并成功打击的战例,多少带有偶然性。俄军往往派出侦察无人机沿着交通线、训练场巡航,希望能“碰到”正在集结的车队——这次发现的点很可能正是沿线侦察时偶然发现的目标。战场上此类“巡线发现”不一定总能重复,因此不能把单一成功归结为常态。

另外,双方还存在明显的“报复性打击”循环:如果一方用无人机炸毁了对方的发射点、军工厂或存放基地,另一方通常会回击,去打击其无人机的发射点或相关设施。于是便形成了你打一处、我回击一处的来回循环,战场上的无人机攻防在这种交互中不断演进与演练。

发布于:天津市


  • 下一篇:没有了